病毒感染。
2.1.3 单纯疱疹
Grading & Level of Importance: A
定义
病因和发病机理
由较常见的1型单纯疱疹病毒(引起口唇疱疹)或较少见的2型单纯疱疹病毒(引起生殖器疱疹)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;这些DNA病毒既亲表皮,也亲神经。
传播途径:通过接触污染物(被污染的物品表面)感染,或偶有通过直接接触感染;储存宿主:人类。潜伏期:2-7天。
症状
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发生集簇性水疱(疱疹样)。水疱迅速演变为脓疱。
原发感染 :
¤ 疱疹性龈口炎
¤ 生殖器疱疹(包括疱疹性外阴阴道炎)
¤ 新生儿疱疹
继发感染 :
¤ 复发性口唇单纯疱疹(1型单纯疱疹病毒)或生殖器疱疹(2型单纯疱疹病毒),疱疹性角膜炎,疱疹性湿疹。
¤ 病因:内源性重复感染,通常在原发部位。诱发因素包括紫外线照射、压力、激素水平改变和其他因素。
组织病理
水疱内角质形成细胞气球样变性。
Tzanck 试验:可见多核角质形成细胞(含病毒包涵体的巨细胞)。
并发症
疱疹样湿疹、多形红斑。
诊断
依据临床特征,病毒鉴定(细胞培养、PCR),抗原检测(免疫荧光),Tzanck试验(直接涂片),以及组织病理、电子显微镜和血清学检查。
鉴别诊断
脓疱疮、性病、阿弗他口腔炎。
治疗
外用治疗:收敛剂、杀菌剂(含碘的杀菌溶液)和病毒抑制剂。
系统治疗:病毒抑制剂(阿昔洛韦、缬昔洛韦、法昔洛韦)
适应症:
¤ 疱疹性外阴炎和口腔炎
¤ 新生儿疱疹
¤ 口唇疱疹合并多形红斑
¤ 生殖器疱疹
¤ 复发性疱疹:预防性应用。用于疾病初起时的流产性治疗,或用于长期预防性治疗
Comments
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comment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