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3.2 念珠菌病

Grading & Level of Importance: A

同义词

念珠菌病,鹅口疮

定义

在一些易发因素作用下,通常不致病的念珠菌属酵母菌由共生定植状态发展为感染的皮肤病。常见的菌种有:白念珠菌,少见的念珠菌(热带念珠菌、白念珠菌星形变种、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)。

病因和发病机理

易发因素:皮肤黏膜的原有疾病、外用糖皮质激素、慢性浸渍、间擦疹和出汗增多;内置的塑料导丝和植入物插入部位;糖尿病、肥胖、妊娠、严重疾病、营养不良、抗生素治疗导致免疫力抑制和艾滋病。疾病发生由于寄生性真菌(皮肤,消化道)生长,或者传染(产道,性接触)导致。

症状

念珠菌性间擦疹

¤    间擦疹最常见的并发症
¤    周边区域的皮损散在性爆发(卫星损害)
¤    特殊类型:芽生菌性指间糜烂,口角炎,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
¤    颊黏膜,腭部,舌部和咽部:压舌板检查时可见白色的附着物,后期可融合(与黏膜白斑不同),尤常见于新生儿和免疫抑制者。
 
念珠菌性甲沟炎和念珠菌性甲真菌病
¤    甲皱襞红肿化脓,后期合并甲板感染。
 
念珠菌性毛囊炎
¤    毛囊性小脓疱,尤其在成年男性的胡须部位。
 
慢性黏膜和外阴阴道炎
¤    易感因素:妊娠、口交和机械压力。阴道壁上白色、可擦掉的分泌物,外阴和股部潮红。
 
念珠菌性龟头炎
¤    界限清楚的红斑,上覆灰白色膜或包皮糜烂渗出(包皮龟头炎)。易感因素:包皮部位温暖潮湿的环境,卫生条件差,尤其洗浴后没有充分干燥或者性伴有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。感染有引起包茎的风险。

部位

主要分布在潮湿部位(如间擦部位和黏膜)。

实验室检查

KOH检查,培养:1至4天后,可见没有气生菌丝的表面光滑的白色或奶油色菌落;采用米饭琼脂培养基微观形态法(白念珠菌产生厚壁孢子)、生化法或PCR法鉴定菌种。

病程

念珠菌型菌血症预后差,取决于潜在疾病。

诊断

依据临床特点、真菌实验室检查:KOH检查,培养:1至4天后,可见没有气生菌丝的表面光滑的白色或奶油色菌落;采用米饭琼脂培养基微观形态法(白念珠菌产生厚壁孢子)、生化法或PCR法鉴定菌种。

鉴别诊断

依据部位:扁平苔藓黏膜白斑、食物残迹、二期梅毒反向型银屑病、细菌感染和其他真菌感染。

治疗

¤    去除诱因(通常见于机会性感染)

¤    外用和适当的系统抗真菌治疗。多烯类化合物(两性霉素B,制霉菌素),唑类。灰黄霉素对酵母菌无效。
¤    依据部位选用不同剂型:软膏和乳膏(躯干和四肢),糊剂(擦烂部位),甲涂剂(甲),栓剂/阴道片剂(阴道),含片和混悬液(口腔黏膜)。
¤    严重的局部念珠菌病可系统治疗(氟康唑、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)。
¤    侵袭性念珠菌病:两性霉素、棘白菌素类和静脉用氟胞嘧啶。
Mark article as unread
文章还没有阅读
文章还没有阅读

Comments

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comment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