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2.7 恶性黑素瘤

Grading & Level of Importance: B

同义词

黑素瘤

定义

一种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细胞(黑素细胞或痣细胞)且易转移的恶性肿瘤。

病因和发病机理

¤    流行病学:浅肤色者>深肤色者,女>男,好发人群40-50岁。
¤    发病率:欧洲为15例/10万/年,澳大利亚为40例/10万/年。瑞士超过1 000例/年,且以每年5%的速度增长。
¤    具有家族 (遗传) 易感倾向。
¤    终生风险率:1930年:1/1 500;1990年:1/100;2000年:1/75。 

绝大多数黑素瘤源于正常皮肤。

危险因素

1. 肤色浅、金发、雀斑、蓝眼
2. 黑素瘤家族史
3. 儿童期晒伤史
4. 日晒时皮肤常晒伤,但从不变黑
5. 痣细胞痣多(超过100个)

症状

可疑特征 -> ABCD(E)法则:

¤    A:不对称性
¤    B:边界
¤    C:颜色
¤    D:动态(变化的皮损)
¤    E:皮损隆起
¤    其他危险特征:如瘙痒、出血、结痂、溃疡、皮肤纹理消失和炎症。 

分类

依据发病率高低依次分为如下6类:

1. 浅表性播散性黑素瘤 (SSM)
2. 结节性黑素瘤 (NMM)
3. 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 (LMM)
4. 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 (ALM)
5. 其他(如黏膜黑素瘤、葡萄膜黑素瘤)
6. 潜在的原发性黑素瘤(如眼、脑膜、胃肠道和淋巴结)

注意:以上每种类型均可为无黑素性黑素瘤。

组织病理

非对称性肿瘤由不典型黑素细胞组成,肿瘤细胞胞浆透明,胞核呈异形性, 单个或巢状分布,肿瘤位于表皮真皮交界处,可波及整个表皮、真皮,乃至皮下组织。 

病程

预后的好坏取决于如下因素。

1.肿瘤厚度(按照Breslow分级,以毫米为单位)。 10年生存率具体为:厚度小于1mm的生存率达95%,而大于4mm者则仅有40%。
2.TNM分期(I-IV期)
3.性别(女性优于男性)
4.溃疡发生与否
5.部位:预后由好至坏依次为:背部-手臂-颈部-头皮(简写为BANS) 

诊断

诊断依据临床上的ABCD(E)法则、皮镜特点、组织病理和临床分期。 

治疗

1.原发性皮肤黑素瘤的治疗: 肿瘤厚度1mm以下者,选择局麻下切除肿瘤,切除边缘1cm;厚度>2mm者,切除边缘至少2cm;厚度>1mm者需做前哨淋巴结活检。
2.有些特别情况(如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)需联合放疗。
3.高转移风险的病例(如前哨淋巴结微转移)需要联合辅助治疗。
4.淋巴结转移的治疗:淋巴结切除术。
5.系统转移的治疗包括放疗、基于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治疗、激酶抑制剂和化疗。
6.随访:依据风险的不同于十年内每三至六月随访一次,找寻复发的部位和第二原发癌位置。

Mark article as unread
文章还没有阅读
文章还没有阅读

Comments

Be the first one to leave a comment!